这一边,连咖啡刚刚被媒体爆出大规模关店的消息,那一边,互联网咖啡头部品牌瑞幸被传即将进行估值30亿美元的IPO。近日,据路透社报道,瑞幸咖啡已经开始接触包括瑞信在内的三家投行,为其进行今年IPO的相关准备工作。消息称,瑞幸目前对自己的估值在30亿美元左右,IPO最早会在5月或6月初进行,最晚可能推迟到今年下半年。
无论是关店还是IPO,互联网咖啡行业都仍未摆脱一个怪圈:始于它的声音认为,这种疯狂补贴的模式注定不可能持续。因为这种近乎“白送”的补贴政策无时无刻考验着互联网咖啡平台的资金链。目前陷于“关店”风波的连咖啡就是一个例子,连咖啡早在2014年就已经成立,比瑞幸要早起步3年。在没有实行大规模补贴策略之前,虽然体量不大,但是连咖啡仍处在有条不紊的运作之中。但随着瑞幸等互联网咖啡品牌带着巨额补贴入局之后,被迫加入这场肉搏的连咖啡没有坚持多久便出现了关店潮。
有分析指出,主打线上销售的互联网咖啡,疯狂铺设线下店以及完全亏损形式的补贴营销无异于饮鸩止渴。其依靠补贴堆出来的用户体量和规模就像一个空中楼阁。一旦减少或终止补贴,在同质化普遍存在、产品价格相差不多的前提下,用户便会用脚投票,这个空中楼阁也会随之轰然倒塌。
当然,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离场,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。最终谁对谁错,在互联网咖啡这一风口没有完全平息之前,外界很难得到正确的解答。但在上一个疯狂烧钱的风口共享单车惨淡收场,无人货架偃旗息鼓,邻家和全时等便利店全面退潮之后,公众似乎变得不再随便相信这种烧钱的故事。而此次连咖啡的大幅关店,或许意味着整个行业正在向着理性的方向走去。烧钱,跑马圈地,获取流量,留存转化,最终就会走向盈利?如果解不通这个逻辑,我们势必会再看到类似的关店(裁员)解释——优化整合,重回盈利,回归商业本质。在众多无人货架、便利店等市场一片哀鸿后,这样的解释何曾相似。一个做生意最基本的道理,为什么总会有人举着数亿甚至数十亿资本蒙眼狂奔后,说终于想明白了?
烧钱—扩张—圈地—转化=盈利? 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易分网看到的,谢谢!